1994年以来,学校领导安排我带高三文科补习班。其特点是:1、人数多(常常超过百人),生源广(学生来自全林区各地),集体意识、纪律意识淡薄;2、学生自卑感较强,心理承受能力差;3、学生阅历比较广,能够较容易地领会教师的教育意图,但也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十分挑剔。针对以上特点,我以尊重学生为前提,努力培养学生健康、完善的人格,营造团结向上的班风,最终在班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一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
走进补习班,不管对哪个学生,都不是件愉快的事情,自卑感、屈辱感会压得他抬不起头来。因此,重新点燃其心中的希望之火,帮助其再度树立信心,是首要任务。
每届补习班的第一堂班会,要开成"鼓气会"。首先,我要客观地分析上一年度的高考形势,论证有人落榜,回来补习是不可避免的,不值得为此而垂头丧气,接着我就历数上届学生成功的事例,使同学们知道考大学并非难事,只要肯下功夫,谁都可以如愿以偿。平时,我总是引用一些名言、警句去激励学生。对于那些性格内向、屡试不第、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,我经常找他们谈心,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,鼓励他们放下包袱,轻装上阵。95届有一名女同学,连续补习了三年,她父母离异,仅靠母亲捡废品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,所以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。我得知这一情况,立即找她谈心,帮她分析利弊,并适当给予了资助。她终于坚持了下来,并于当年以全市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了大学。后来,她在给我的贺卡上写道:“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,荡涤我心灵的尘埃;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,鼓起我前进的勇气;忘不了您那太阳般温暖的心,不仅照耀着滴翠的园林,也照耀着不毛的荒地;您不仅哺育了鲜艳的花朵,也哺育了纤弱的小草。永远感激您,我最尊敬的老师。”
自信心是建立在战胜困难,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的。让每一位同学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是十分重要的。在每次模拟考试之前,我都做充分的思想动员,确定班级的奋斗目标(如不让应届生挤进前30名等),同时也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。考试结束后,我们及时总结,分析得失,并确定下次考试的奋斗目标。这样几轮下来,学生的自信心就逐渐增强了。
二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
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,要从每一件小事抓起。1995年的一天,早自习时,我发现教室门口有几片废纸--类似的情况已不止一次地发生。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捡起来,而是不动声色地回到了办公室。直到中午放学,我看到那几片纸还静静地躺在原地,只不过已变黑,变皱。下午在“临时班会”上,我没有指责任何人,而是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:“两名大学生到某企业去求职。从档案上看,俩人几乎难分上下。但其中一位非常健谈,对企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当有见地的建议。而另一位呢,相比之下讲话不多,人也过分老实。老板心里显然倾向前者。可当俩人起身告辞的那一刹那,老板却突然改变了主意。因为他看到后者乘起身时,将前者面前的一张废纸捡起来,扔进了纸篓……”故事讲到这儿,全班鸦雀无声。学生们低下了头,脸红了。自此以后,我在教室再也找不到一片废纸。
在班集体内部,同学间的互动是培养责任感的有效途径,班干部在这里应发挥主要作用。因此,选拔班干部第一个标准就是有责任感。五年来我所培养的班干部,都具有责任感,在同学们中起到了表率作用。最早来到教室的是班干部,最晚离开教室的是班干部;经常帮值日生打扫卫生的是班干部,为班级服务最多的也是班干部;班主任不在,维持班级纪律的还是班干部。在班干部的影响下,同学们和睦相处,互相照顾,共同进步。例如,每当严冬来临,总有近一半的学生下午放学不回家,等着上晚自习,饿了就买馒头、面包充饥。因此,让学生喝开水列入了我的工作日程。可这个问题让我犹豫了很长时间。主要有两个考虑:一是班费数量有限(每年仅有百元左右),暖瓶买少了不够喝;二是打水的问题,若没人肯打水,有限的班费白花了,更严重的是班级刚刚形成的凝集力也将土崩瓦解。我把自己的疑虑讲给班干部们,没想到他们当场打了保票:水,先由我们打,以后再轮流值日。几年下来,班级的暖瓶越来越多,我却从未发现哪个是空着的。每天早晨或晚上,值日生都准时将开水一一倒进同学们的杯子里。那一刻,同学之间的感情贴近了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也消失了。每当我目睹这一场面,心中总是涌起一股股暖流:人与人的相互依存是多么重要啊。在这样一个温暖的氛围里,谁会拒绝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呢?
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说过:"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。"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世界,青年学生更是这方面的富翁。班主任应该使尽全身的解数,去发掘这个世界,并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,进而形成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,使每位学生都成为一个具有健康、完善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。
|